育人特色

首页 > 育人特色 > 正文

聆听先贤雅事,传承狮山大先生精神

发布时间:2025-06-05

浏览量:

南湖新闻网讯(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)6月4日下午,水产学院举办主题为“师德师风、教风学风教育,传承狮山大先生精神”活动。邀请沈建忠教授在学生综合楼103为本科生、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述狮山大先生易伯鲁的故事。活动由水产学院辅导员熊晓磊主持。

沈建忠教授分享易先生故事(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)

作为易伯鲁先生的亲传弟子,沈建忠以几张老照片为引,带领大家走进易伯鲁的生活。沈建忠谈道,先生于1915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县,是我国著名鱼类学家、水产学院创始人之一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,先后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、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任助理员,1945年加入中央研究院动物所(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)开展鱼类学、鱼类生态学研究。1971年他调入华中农学院(华中农业大学前身),参与创办水产系,先后任副教授、教授和系主任等职。

认真聆听的师生(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)

“爱国爱家,热爱事业;为人正直,乐观豁达;不计得失,淡泊名利;坚持信念,追求真理;崇尚科学,实事求是;治学严谨,身体力行;传道授业,桃李芬芳;一生勤奋,笔耕不辍。”沈建忠用16个四字词概括了先生的一生。他回忆说,先生在七十多岁时仍然坚持自己实地进行调研。他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,在沈建忠报给他其他人的数据之时,他表示数据必须要由自己得出,实事求是。1955年,先生在梁子湖工作期间发现了鲂属鱼类一新种,定名为团头鲂,这就是家喻户晓的“武昌鱼”,为全国池塘养殖增添了新的优良种类。而1957-1958年在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期间,作为中方负责人,他主持了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,发现了10种该流域在苏联境内未曾报道过的鱼类,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鱼类学家的科研水平与实力。先生还在1959年主持了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,查明了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、规模和产卵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等信息,为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,他的专著还被美国同行当作研究家鱼的范本。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,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严谨治学、追求真理的结晶,在场师生纷纷被其事迹打动。

水产学院党委书记秦长平向青年老师赠送了《易伯鲁文集》(学通社记者 李亚珊 摄)

会上,水产学院党委书记秦长平向青年老师赠送了《易伯鲁文集》。水产学院党委副书记曹玉琼表示,易老先生的生平事迹令人鼓舞,他一生坚守水产事业,笔耕不辍,不仅为我国鱼类资源的调查发掘做出了巨大贡献,还为我国的水产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接班人,是我校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开拓者;他永葆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,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,值得当下每一位水产人学习并且传承。

审核:曹玉琼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道1号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    邮编:430070    邮箱:abc@mail.hzau.edu.cn

版权所有 ©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

常用链接